○
民智观点
How long will China's soaring growth last?
文章来源 |查塔姆研究所
作者 |Geoffrey Yu
译者 | 任洛萧
中国“特色”的飞速崛起还能维持多久?
中国在过去40年中的经济崛起被视为人类历史上典型性成就之一。
从封闭落后到全方位融入现代化的生活,中国只用了不到两代人的时间。
从制造简单成品到加工精密硬件,从修筑柏油路到建设核电站,中国企业几乎打乱了全球生产链与投资链。
从车轮的发明到第四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发展史揭开了极具颠覆性的一页。
世界各国都极力推动生产力增长,中国也不例外。
自1978年对外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不断崛起。这种变化在过去几十年中很受欢迎。
中国为世界创造了财富与就业机会。世界其他国家也能够以更实惠的价格享受更多样的产品与更广泛的服务。
经济转型的风险
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目前,世界对中国崛起的影响看法不一。
北京与华盛顿之间的贸易纠纷与技术争端证明了中国的经济模式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中国经济增长中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正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这一点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很少体现。
对于当今及未来每一任中国领导人来说,有比在社交媒体上应对美国总统的言论更为重要的任务。
那就是,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同时应对经济变化带来的挑战。
对于个人发展而言,应注意把握分寸,以免物极必反。
对于经济体的发展而言也是同理。在世界金融危机前夕,中国的经济发展太过依赖于出口,尤其在就业领域。
面对国际需求锐减与国内劳动力市场低迷,中国于2009年初决定改变发展策略,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债务投资热潮。
2008年,中国投入了超过当年国内成产总值12%的资金启动了举世闻名的“四万亿元刺激计划”。该计划被认为起到了稳定全球经济的作用。
相比之下,美国于2009年推出的“奥巴马刺激计划”的投资规模尚不足8000亿美元,仅占美国2008年GDP的5.5%左右。
于是,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开始着手进行债务研究。
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在一个全球经济周期内的最后阶段突然终止对债务的依赖,也将使中国经济遭遇新的挑战。
金融监管与经济增长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为终止债务依赖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在2018年上半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压力就已经开始显现。
大概因为在过去18个月中,中美贸易争端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中国的经济增长压力并未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投资银行的经济学家指出,“金融监管与财政紧缩”是经济增速下行的原因。
首先,地方政府收紧债务控制将削减基础设施投资。
其次,影子银行是刺激贷款消费的重要体系之一。
中国加大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导致了借贷成本上升,影子信贷下跌,债券发行减少,违约率提升。
因此,在2018年底,信贷占中国GDP的整体份额已被稳定在20%至25%之间,仅为10年前水平的一半。
是努力抑制不可持续投资的增长,还是尽量避免经济增速放缓,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疲软,金融市场经常在这两者之间左右为难。
房地产市场疲软将对消费增长造成打击,这一点已经得到数据的证实——2017年消费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7.5%,2018年同比增长下降至7.4%,预计至2019年,同比增长将下降至7%以下。
消费增速放缓在汽车行业表现最为明显:2016年中期,汽车月销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近30%。自2018年7月起,月销量开始全面缩减,此后再无积极数据。
依靠信贷推动投资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
有必要强调的是,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在刻意阻止投资增长对信贷的依赖。这一发展趋势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然而,家庭消费已经开始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并在制造业之外的服务业领域内不断创造就业机会。
政府和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都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为模式。但在这方面始终存在一股破坏力量。
随着中国不断对外开放,人们发现商品质量与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其消费需求时,便将消费目光投向进口商品。
再来看汽车市场。2018年中国汽车销售总量下降了6%。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事实是,国内品牌在需求下降中首当其冲。
在消费者的认知中,进口汽车与国产外国品牌汽车之间的差别并不大。因此,本土品牌汽车即使降价也难以刺激需求回升。
即便是在家庭财务吃紧的时期,中国消费者也似乎更愿意为高质量买单,无论这种高质量是实际上的,还是感觉上的。
这一点是国内企业亟需获悉的,尤其在受保护程度较低,以及本国生产足迹较弱的行业内。
目前,各国关于电动汽车及其他节能汽车的市场主导权之争已拉开帷幕。在这场竞争中,可能没有哪一方具有绝对优势。
中国在该领域中投入了大量资金,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等公司也被视为该领域中的颠覆者。
然而,随着特斯拉在中国的第一家工厂即将完工,外国竞争对手的努力也将开花结果。
中国的消费者们很可能会再次放弃中国品牌,即使中国品牌的价格更具竞争力。
中国资本将流向海外,国家收支平衡将受到损害,货币流通也将受到影响。而这一切都将发生于人们开始关注并担心资本外流之前。
许多欧洲国家的政府补贴和定向监管刺激了对电动汽车投资的增长。
如果中国品牌在这场战争中落于人后,需要反思的是,政府在这一领域中的过度存在是否最终会成为一种阻碍。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中国科技的崛起也许会具有重大风险。
科技公司的崛起:福音还是挑战?
2006年第四季度中,中国工商银行登上了英国《金融时报》中全球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的榜单。
榜单前10名中有4家能源公司,3家银行,只有1家科技公司。
可是到2018年底,榜单前10名中只剩下了1家银行,科技公司增长至7家,其中有两家是中国公司。
20年前,腾讯还只是以聊天引擎而闻名,马云也只能在自己的公寓中创办阿里巴巴。
可是到2018年初,这两家公司的总市值已高达1万亿美元,成为了中国的骄傲。
腾讯与阿里巴巴的崛起中几乎没有国家力量的参与。这两家公司颠覆全球科技市场,甚至是中国社会的方式都是记录在册的。
北京方面有理由以深圳和杭州的科技技术中心为例,证明私营企业完全可以在当前体制下推动科技创新。
只要国家保留在科技创新扰乱经济秩序时予以干预的合法权利,企业通常可以做到自主创新。然而,企业的创新行为对现有经济体系的冲击愈发令人难以忽视。
以金融科技为例,在过去10年中,网上银行的激增导致欧洲各地实体网点减少了21%。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白领阶层的劳动力市场受到了严重破坏。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而且规模要大得多。
在中国,甚至连街头行乞都可以提供二维码接受移动支付。
如果社会中大部分经济活动都可以绕过正规银行体系,那么一些分行所面临的停业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但不同于欧洲的是,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特别在城市地区,政府管理的合法性还需要依赖白领阶层。
随着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如果白领阶层被摧毁的速度大于他们被科技取代的速度,同时还没有合适的福利制度来支撑他们的生活,社会显然会陷入不稳定之中。
更不用说农村地区的情况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基本上不具备专业技能,他们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最重要的是,现在的科技可能正在损害中国人民的利益。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技也为中国人民创造了很多奇迹。大型科技公司放慢发展脚步吗?
或者,政府会对企业发展放宽限制,让市场创造更多必要的就业机会吗?
中国将何去何从,是将降低生产率增长以防止经济秩序的混乱,还是将抬高累进税率保护本土产业?
经济增长能否惠及所有人?
中国经济似乎总是有出人意料的表现。
无论何时市场自信产生动摇,中国政府都能通过货币和财政刺激,再辅以相关行政措施,最终以适宜的方式过关。
然而在情况复杂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
暂时的解决措施无法带来足够的经济增长,也不足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一时期,刺激家庭消费的难度加大,对外投资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
几十年来,中国创造了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具颠覆性的积极增长模式。
如今,中国政府发现,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也具有相当的挑战性。
由于惯性原因,未来中国经济还将继续发展,并可能在高科技领域的拔得头筹。
但中国也将面对并不得不去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的首要问题可能是,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否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祉?如果没有,又该如何创造这些呢?
文字编辑:王 楠
图片编辑:王 楠
图片来源:网 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