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事情看下来,归根结底来说,腾讯这一次被列为被执行人,其实仅仅只是因为25元的案件受理费,与案件本身好像并没有太大关系,而且大概率是忘了,毕竟这场官司都打了三年,腾讯一年都那么多官司,25元忘记执行也是情有可原的。
这场官司不简单
从表面上来看,这位用户在起诉中赢了,但是这背后真的这么简单吗?
在这个事件中,吴某称自己联系了微信好友帮其解封微信账号却并未成功,但这是表象,毕竟大家都知道,微信被封后,腾讯公司是会给用户提供自助解封渠道的。
此外一审法院认为,微信作为一款手机通讯应用程序,方便社交联系为其主要功能之一,同时兼顾支付及注册其他关联账号等用途。在现有微信的使用环境中,一些微信账号确实有违法违规的行为,也存在被盗号和被恶意利用的风险,腾讯公司为微信账号自助解封设置的好友帮忙验证程序,可以借助好友使用的实名认证微信账号有效快速地验证用户身份,以遏制微信账号被恶意使用。因此,吴某在2天查封期结束后,仍未成功解封微信账号,腾讯公司对此并不存在过错。
实际上这起事件中,腾讯败诉还有更深的含义。
据悉,腾讯称其微信账号被封系是因为其他用户举报吴钧的微信账号涉嫌发布赌博信息,并且在法庭上提交了违规信息记录。但是最后一审法院认为,“腾讯提交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吴某违反了服务协议的约定、发布了涉嫌赌博的信息。因为违规信息记录是经过编辑的文字记录,不是系统自动生成的原始记录,不足以证明消息是涉案微信号发送。”
关于证据这个问题,说起来腾讯也挺难的,腾讯是因无法出示证明对方涉赌的完整证据链,所以败诉的。但是,如果窥探用户的聊天,并截取下来作为证据,那用户的隐私不就公之于众了吗?
特别是如今侵犯数据隐私案件时有发生,此前被曝光的电商内部员工利用职位便利倒卖用户数据的行为,几乎一度让全社会陷入一种隐私恐慌。
还有如个人隐私泄露事件、公司云数据丢失事件、门户网站和社交网络遭到黑客攻击,致使上千万用户信息泄露等事件,这些严重侵犯了客户数据归客户所有的合法权益。
因此对于腾讯这类互联网企业来说,保护客户数据的隐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为什么腾讯宁愿承受败诉的风险,也不愿提交用户聊天信息。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件事我们不能把目光聚焦在腾讯身上,而是要思考,换做别的企业,同样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保护用户隐私还是选择自己的利益呢?
如今获取用户信息的平台软件越来越多,但大多数平台可能都没有在用户数据信息安全上做到位,因此这都是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的,保护隐私,在中国依旧任重道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