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行
一则消息:雄踞淮海路60多年的新华书店歇业了,原址将改换门庭为高端消费商品。哎,要走的难留住。
时光倒流,我对这家书店是有感情的。小时候,跟着父母逛淮海路,总期盼着走进新华书店,能得到一本《动脑筋爷爷》是最幸福的奖励。
上世纪70年代,每天上学放学都从这家书店门前走过,总有书香飘出。尽管当时售的大多是政治类书籍、字典和其他工具书,或是“文革”中出版的《艳阳天》等为数可怜几本小说。那时书店是有柜台的。书,陈列在营业员身前的玻璃柜台中和身后的书架上。看上了哪本,请营业员递给你,只能小心翼翼地翻上几页,算是浏览。因为,营业员用眼神告诉你,书名就写在那里了,要么买下,要么放下。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书的定价还是非常合理的。记得我曾花五元钱购了三本书。
90年代,书店全都改成开架了。而那时,我被专业书籍压得喘不过气来,没有多余时间读闲书,但还是喜欢带着孩子逛逛书店,在书山中踱步,感受油墨的馨香。上世纪末,站着翻书的远多于购书的是书店的一景,倒是教辅书前人来人往,开学之前更是热闹,书店的疲态已显端倪,直至今日的远离。而我,一声叹息之后,依然记得它曾经的光芒和它带给我人文情怀的书香。
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如水银泻地挤占了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改变着人们传统的购书习惯,钟情于网络购书已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我想,许多人一定像我一样,留着对实体书店的美好记忆,也一定羡慕宝岛有家名叫“诚品”的书店门庭若市。然而,网络的超级链接,让爱书人足不出户便能尽情浏览;轻点鼠标,心仪的书籍便送到家中捧在手上。虚拟世界妙不可言的感受和网络书店平实的价格使得实体书店只能望其项背。尽管实体书店有整排、整排的书架,放满各种各类的书籍,而置身其中,往往没有了购书的冲动。轻轻的问一声,近来还去书店吗?out啦,都记不起自己最后一次在书店买书是什么时候了。于是,我对自己说,不要为实体书店的式微而感叹,也无需为购书的形式去矫情。总有喜欢读书的人,总会手捧一书,轻轻地翻阅,静静地阅读。那书香,一直会慢慢地流淌在指尖,滋润着心田。而你,不用去想这本书,是来自于亚马逊或当当网,还是新华书店或季风书屋。当然,我也想,每个人的内心一定期盼着实体书店能与网络书店长期共存,因为那是知识的海洋、文化的载体,也一定期盼着新华书店凤凰涅槃,重新回到淮海路,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地标。
后记:一则喜讯:上海书城近日在淮海路上开张。书店的格局有“诚品”的范儿。一定会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