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6年上海两会专题 >> 正文
关于进一步完善上海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建议
更新时间:2016年01月25日

  作为最富有朝气和想象力的群体,高校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因子和最重要的生力军之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对21世纪的人才培养中尤其强调了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要求把创新开拓技能教育提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同等地位。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国高等教育中不断加强创新教育的建设,通过对上海市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调研,我们就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完善现有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应进一步引导、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性

  首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要与每个学生建立起平等互爱、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切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新精神。其次,深化创新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合作式、平等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探索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性学习的程度,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诱发学生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最后,实现个性化教学。树立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生活及个性需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相对独立地去发现与创新,促进其自主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的和谐发展。

  二、应不断加强、完善高校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组建创新教育领导小组。学校、学院应分别成立创新教育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分别负责学校和学院层面的创新教育。在创新教育领导小组下依托学生处成立相应的创新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创业教育的实施,相关职能部门按工作分工具体实施创业教育。学院成立与创新教育领导小组相对应的指导小组,作为创新教育实施的主体,负责具体的创新教育管理工作,从而形成了学校、学院互动的管理工作局面。其次,优化创新教育师资建设。一方面,加强师资引进。上海市教委应加大各高校国内外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各高校要设立优秀人才优惠措施,扩大高校宣传力度,从而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师资培养。完善教师培养机制、教师激励计划、教师考核评估体系,将教师教学、科研创新纳入人才考核体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创新教育活动,构建科研团队、创新工作室等,实现学科内和跨学科间的创新合作。再次,完善师资共享。上海市高校要积极推进师资互聘、高校联盟,实现更有效的校际间的师资共享。另外,强化上海市高校的东北片、西南片等形式的高校联盟,提高优秀课程资源、师资力量共享,促进高校相互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信息沟通、经验交流等。最后,完善创新教育保障制度。高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针,以提升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于创新认识的理解和创新培养的重视。对于教师的职称考核,应该同时将对创新教育投入作为一个考核指标,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要适当地调整,适当改变传统的应试考试的模式,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增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以提升学生对创新培养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程度。

  三、应加大整合校内外的创新教育资源的力度

  首先,推动高校内部改革,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建立开放性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内部院系的协同发展,鼓励各种思想、流派的交流和辨析,在碰撞中得以提升;建立科学合理有益于创新活动的评价与监督制度,加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性化管理。其次,整合校内创新培养系统。校内外的实践平台包括:科研实践平台、模拟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和竞赛实践平台,所以学校各部门应该协调好各自的资源,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比如学工部门可以利用学生活动经费,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申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教务部门可以向立项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科研条件,并将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列入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培育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就业部门围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安排创业师资全程辅导指导,给予创业基金扶持,遴选并安排进驻创业孵化基地;团委可以将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作为社会实践内容,帮助其进行创业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学校与相关企业、政府部门的协同合作,发挥学校专业理论优势、企业技术扶持和实践转化优势、政府政策支持优势等,大家学生校外实践教育的平台。最后,建立统一的上海市创新人才协同培养平台。由上海市教委牵头,搭建上海市统一人才协同培养平台,推动各行业产业资源、信息有效整合,高校校际间的信息交流、合作创新联盟和经验推广,从而实现企业、高校、学生等利益相关方的信息交流、问题反馈和利益共享。另外,构建协同培养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所需企业投入有效的利益补偿的长效机制和国家政策法规支持,从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专项基金等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利益补偿,从而推进产学深度合作和校企人才交流、改革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等方面实施管理创新。

版权所有:28365365体育在线备用 技术支持:东方网
ICP:沪B2-20050088-53(建议您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整为1024*768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