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6年上海两会专题 >> 正文
关于改善上海市三甲医院急诊室拥挤现状的提案
更新时间:2016年01月25日

  背景和问题:

  随着上海常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近几年来沪上许多三级甲等医院的急诊室拥挤显得尤为突出,成为社会矛盾焦点和医疗改革中的难题,上海市即将出台《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也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和提升急救医疗服务能力。

  分析:

  (1)非急诊患者占用急诊资源现象严重。

  对全市5家三甲综合性医院急诊患者的问卷调查中,32.9%为突发急诊需要立即就诊。经调查患者选择急诊原因依次为急诊检查快(37.9%)、等候时间短(24,3%)、白天没时间看门诊(18.9%)、急诊医生水平高(10.0%)、看门诊搞不清哪一科(4.3%)等。同样,对救护车送来患者来院理由的调查中,仅44.6%患者回答是病情危急,其他理由有行动不方便(28.9%)、认为看急诊不排队(13.2%)。

  (2)急诊患者盲目跨区集中选择三级医院。

  新华医院2015年急救和急诊患者中非本区(杨浦区)患者来源分别占72.2%和88.1%,医保患者分别占84.3%和80.1%。由此可见,医保病人仍然是三甲医院急救病人的主体,病人就诊地点无任何限制,导致急救病人大量涌入少数三甲综合性医院;此外,120急救医院选择也并非遵照就近原则,仅28.6%是由救护车调度决定,48.2%是患者或家属指定,也导致了知名三甲医院急救负担的加重。

  (3)急诊患者分流转诊不畅造成病人积压。

  病人集中选择各三甲医院看急诊,医院只能无条件被动接受来院挂急诊的患者,远远超出本身承受能力,加之病人多为无需急救的老年慢性病行动不便合并多科疾病患者,进一步分诊转诊困难,导致上海各大三甲医院急诊室人满为患。根据对新华医院急诊抢救室病人进行调查,急诊抢救室需留观病人达38.8%,留观大于3天的占22.8%,平均留观时间2.8±3.4天,其中最长留观26天。留观病人中排名前三位的病种为神经内科疾病(40.5%)、心血管疾病(22.5%)、呼吸科疾病(14.3%)。就诊后根据病情可以转诊下级医院就诊患者中,仅37.5%患者表示愿意接受,急诊分诊转诊在实际操作中病人意愿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4)医院急救能力参差不齐,人才队伍相对不足

  上海各级医院在急救能力上相差悬殊,部分医院关闭急诊造成急诊患者更集中到部分三级医院,三甲医院医患供需比例严重失调导致患者等候时间的延长,医患矛盾激化和医患满意度的下降,危及真正需急救患者的医疗安全。上海三甲医院急诊科医生因工作高负荷、高风险、低收入造成急救人才流失、来源不足,人员紧张问题日渐凸显。

  建议:

  1.建立全市急救医疗信息平台衔接院前与医内急救

  建立统一的急救医疗服务信息平台,实现院前急救与医院信息互通和业务协同。两者之间建立有效工作衔接机制和对接工作,促进急救医疗资源的优化利用。信息平台能实时动态采集各家医院来急救医疗资源和急救床位信息,市急救中心根据实时信息来合理安排急救患者的送诊医院。急救医疗服务信息平台同时可将各医院急诊抢救室情况对患者进行网络化预告。患者可以根据各家医院的急诊科等待时间而自发调整就诊意向单位,有利于急诊医疗资源的合理运用。

  2.进一步强化医院内急救能力提升和急救队伍建设。

  制定医院急诊设备和急救人员的配置标准以及急诊科室标准化的管理规范,行政规定二级医院必须开设急诊科室,开展急救-重症监护室一体化建设,提高院内急救医疗服务能力,提高院内急救病人的救治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高度重视急救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对医院急救人员职业前景、绩效分配、教育培养、职称晋升等给予倾斜政策,留住和吸引更多更好的年轻医疗骨干从事急救工作。

  3.利用价格杠杆建立移动分诊系统分级救治急诊帮人

  急诊病人准确分科分诊,筛选出真正的急诊高危病人,对有限的急诊资源再分配和利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卫生部“中国急诊病人病情分诊标准”为指导原则,建立移动式电子分诊系统对急诊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并决定救治先后次序。

  4.通过价格调整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引导病人转诊分流。

  建议通过价格杠杆作用合理引导非急诊患者向门诊、下一级医院分流。根据患者危重分级标准,对于不同的分级患者实施不同比例的医保支付策略。提高非急诊患者急诊就诊的诊疗费或医保支付比例,根据医院不同等级设定不同的急诊诊疗收费标准。

  加强二级医院全科医疗服务,减少专科分化及细化。设立一定规模一定数量的综合内科床位和康复床位,接受区域内三级医院的转诊患者和需要康复的患者。在社区医院建立一定数量的姑息治疗床位,用于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减少这部分患者对三级医院床位的占用。鼓励三级医院向下级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支持和远程会诊,进一步推动双向转诊的实际运行。

  5.加大宣传引导有序就医习惯普及培训提高社会急救能力

  多途径,全方位加强宣传力度,让患者了解急诊病情分诊标准,遵守按病情轻重决定就诊秩序,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文明就医,让真正危重病人能够尽早得到救治。

  出台相应政策,号召全民学习掌握急救技能,对突发急危重患者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规定学校学生必须掌握急救技能考试,将急救技能培训纳入教学大纲,人人掌握,提高社会急救能力。

版权所有:28365365体育在线备用 技术支持:东方网
ICP:沪B2-20050088-53(建议您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整为1024*768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