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问题: 鄱阳湖近期出现的水文变化问题已引起不少专家和领导的重视,鄱阳湖建闸也被列入议事日程。作为长江流域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自2003年以来,相继出现水危机、冬季枯水期提前、枯水持续时间延长,给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称建闸工程为“调枯不控洪”,即在枯季最低控制水位在10m以下,可有效节制9~12月鄱阳湖区水位,减缓湖区水位下降过快的趋势。然而,在没有对鄱阳湖建闸这个重要决策进行令人信服的科学论证的情况下,单纯通过水利工程措施以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无疑是一种短期、短识和急功近利的行为,而且,这一措施,将大大增加上海咸潮上溯的强度和频率,由此给上海城市水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分析: 鄱阳湖建闸工程相当于将鄱阳湖变为人工调控的湖泊,根据工程计划,当鄱阳湖水位低于10m时,工程进行调枯。以2010年长江丰水年为例,当年鄱阳湖湖口水位低于10m,共计105天,主要出现在12月和1月。在这105天内,鄱阳湖出流的平均流量是2700 m3/s,同期大通断面平均流量为14100 m3/s。假定鄱阳湖的出流流量因为工程调控而没有进入到长江,这就相当于大通的平均流量实际约为11400 m3/s。就意味着在长江丰水年时,上海长江口极可能出现相当于历史罕见的枯水年1978和2006年高频与高强度的咸潮上溯情景。如果是平水年,甚至是枯水年,整个流域出现“蓄、拦、引、调”,长江口的咸潮上溯将远甚于丰水年,将严重影响长江河口水库的68天的极限供水安全。 长江上游除三峡水库外,还正在构建一系列水库,届时三峡大坝每年的常规蓄水亦恐难保证,长江口盐水入侵恐更难以缓解,将严重威胁上海市的供水安全。如果长江口水库出现10多天对上海市原水供应问题,将在国内外产生严重影响。 建议: 鄱阳湖建闸工程直接牵涉到流域下游,并对河口产生严重影响。目前江西省地方主导的建闸论证没有认真考虑对长江河口等的综合影响,因此,尚存在许多未被认识和解决的科学问题。上海有关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为此建议上海牵头,成立专项重点课题项目组,对上海城市水安全和崇明生态岛等造成的影响需要科学认证。必要时联合长江下游省市一起研究,提出科学方案供国家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1.组织力量开展鄱阳湖建闸对长江口盐水入侵的影响研究 鄱阳湖建闸在枯季调控由湖口进入长江的水量,直接影响河口盐水入侵的强度和频次。需重点分析建闸前后的长江下游水文过程、河口径潮流时空混合特征及咸潮上溯机理、上海长江口水库供水安全应对措施。 2.组织专家开展鄱阳湖建闸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鄱阳湖建闸会导致长江口水沙条件变化,势必影响长江河口生态系统,如河口生物栖息地环境发生改变,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等受到影响,需要加强与建闸相关的河口地貌、水文、水生生物、鱼类资源等进行综合调查与分析。 3.及时将鄱阳湖建闸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论证结果提交国家相关部门 将鄱阳湖建闸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论证结果及时提交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对鄱阳湖建闸问题进行严格和深入的科学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