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选登 >> 上海两会 >> 正文
关于推动一流学科建设的提案
更新时间:2017年01月26日

  背景和问题:

  2015 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十三五”规划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国家新一轮“两校一市”教育综合改革唯一的试点城市,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一直走在前列,近几年先后实施了“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和“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瞄准科学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学术国际合作的新途径、与国际接轨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推进若干学科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尽管“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但是一流学科如何建设仍有一系列的难点。

  分析:

  1.一流学科建设标准难以界定

  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一个可依据的标准以明确和引导建设方向。随着“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出台,国内不少高校开始关注和研究国际一流大学排行榜及相关学科评价指标体系。但由于各大学排行榜的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学的排名也不尽相同。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制定一流学科的标准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排行榜并不能将一些大学内涵发展状态的因素排位出来,如体制机制、大学文化等内涵因素是难以用量化方式作简单排名,而这些内涵因素对于一流学科建设又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把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作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标准的缺陷所在。因而相关部门应科学设定一整套适应中国国情的、更能反映各高校学科真实情况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2.学科门类重全面,轻特色

  由于体制与机制方面的原因,一些高校对原“985工程”和“211工程”的误解,造成片面追求学科门类齐全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倾向泛化,一些高校原来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界限模糊,也就是说原来的专业学科特色不见了,学科建设存在着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等来加强重点和特色学科建设。

  3.一流师资青黄不接

  由于某些高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特别是一些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当一批老的专家教授逐步退休而年轻一代引进又面临重重困难时,青黄不接和面临“断层”危机的窘境时时困扰着一些高校的专业学科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保持合理的梯队结构,已成为高校创一流学科的当务之急。

  建议:

  1.构建一流学科评价指标体系

  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五大任务,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因此,对学科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仅强调学术层面,还需要提出实践层面的要求。学术层面,即该学科是否具有一流的学术研究能力并产生一流的学术研究成果。实践层面,即该学科是否能够为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建设的实践做出突出贡献。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该包括了学术声誉、研究实力等反映学科学术水平的指标,而且还应囊括毕业生质量、学生选择、学生成功等反映实践能力的指标。

  2.谋划一流学科建设布局,谋求特色学科发展

  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加强顶层谋划和顶层设计,根据其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国际学术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谋划好一流学科建设的布局和重点。伴随着我国工业体系、国家治理体系的成长和完善,一批行业特色型高校不断发展壮大,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显著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在“双一流”建设中,要避免功利化“刷榜单”行为,在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上做文章。突出学科特色,一流学科建设要懂得“取”“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一哄而上,盲目增设热门学科,一流学科建设,应选取优势特色学科进行重点建设,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益。尤其对于行业特色型高校来说,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服务行业,优势特色学科由“专”转“精”是其迈向世界一流的最佳途径。

  3.优化学科结构,提升课程质量

  目前,不少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多个学科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但距世界一流尚有一步之遥。要建立学科淘汰机制,特别有不少专业具有鲜明的综合性、跨学科特色,利用学科综合集群的优势,夯实基础学科,做强应用学科与交叉学科,重点扶持实力雄厚的学科协同发展。高质量的课程是科研与教学的交汇点,一流课程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要改变课程设计思路,突出少而实;拓展学生课程选择空间,提供专业的选课指导;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大学四年课程量分配不均衡;以加强课程专业化程度为切口,提升课程质量;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自主实验与创新活动的学习新模式,加大学生学习的投入强度。

  4.加强梯队建设,助推创新人才培养

  一流师资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一流师资能够带动学校一流科研,培养一流人才,影响学校声誉与地位,决定学校的竞争力水平。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和培育;加强梯队建设,引导和支持青年教师的成长,营造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创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环境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一流学科建设要以一流师资建设为抓手,助推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是以科学研究为根基的探究式学习,发挥一流师资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制度变革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建设成果,把科研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把研究法渗透为教学方法。还要以科研活动为平台,彻底改变当前课堂教学重知识讲授、轻思维启发,重教书、轻育人倾向,建立教师科研活动、研究生科研活动、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相结合的学术团队,最终形成一种融教师科研与教学于一体,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个体创新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良好学术生态环境。

版权所有:28365365体育在线备用 技术支持:东方网
ICP:沪B2-20050088-53(建议您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整为1024*768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