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选登 >> 上海两会 >> 正文
关于“十三五”期间推进上海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提案
更新时间:2017年01月26日

  背景和问题:

  近年来,由于资源、成本、环境信息化等因素的制约,“上海制造”已经面临发展困境,需要构建新的优势。智能制造体系将大大促进制造业的竞争力,并对大规模制造业的创新转型带来深远的影响。基于对效率、成本、质量控制、生产灵活性等多个维度的考虑,上海制造业应主动应对挑战,将智能制造作为产业的重点突破方向加以深入研究。在企业原有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基础上,以打造数字化工厂为新起点,使企业逐步迈向智能制造时代,树立新的核心竞争力。

  分析:

  1、上海智能制造问题与短板

  (1)基础参差不齐:按照德国工业4.0的划分,工业1.0到4.0的主要特征分别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上海制造业整体还处于“工业3.0”的普及阶段。

  (2)缺乏组织层面的统筹支持:目前上海智能制造缺乏从全市层面对发展路径进行顶层设计,缺乏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的支持力度,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技术、软件产品、标准规范等。

  (3)缺乏全局协同的创新:需培育一批能做创新设计和验证的平台,打造一批服务性高科技企业,为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的研发服务。

  (4)缺乏人才资源:一是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高技能人才和领军人才紧缺;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三是企业在制造业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积极性不高;四是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

  2、上海智能制造应用情况—以汽车行业为例

  智能制造的道路至少要经历四个阶段:引入电子化的自动化建设、模块化的具备IT系统支持的自动化建设、全面实现的数字化工厂的建设、以及具备自主控制,自我协调和优化的智能化制造。目前所能达到的能力应该在第二阶段“模块化的具备IT系统支持的自动化”。所要面临的深度信息化问题主要是数据还没有真正实现从产品研发、制造规划、设计制造、生产运行到维护更新的全生命周期的贯通;虚拟仿真能力还没有完全覆盖整个从研发到制造的现实过程;模块化的IT系统还没有高效整合;数据在整个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流通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的现实问题。

  三、建议

  1、以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推进上海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注意“三个并重”:首先是传统汽车技术与电气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并重和高度融合。用“互联网+”带动汽车产业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水平,深化信息和数据技术在制造全流程和产业链的集成应用。其次是技术变革与商业模式的并重。汽车行业未来生产方式更多依赖需求驱动和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组织方式逐步去中心化并实现资源动态配置。要关注技术变革下新商业模式的培育,需要大力构建创新平台,孕育和实践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第三是政府主导和企业跨界的并重。智能制造时代政府的职责是顶层设计、组织研究和制定标准、基础建设、网络安全与保密、以及相应人才高地的建设和创新激励机制的培育。企业作为智能制造的主体,要积极主动跨界求变。

  2、制定智能制造相关规范以及评价体系,并推动行业相关行业标准的建立。选择实施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加快工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本市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智库等要为行业标准积极献计献策,做好专业参谋。

  3、设立专项补贴基金。建议相关共同研究设立“智能制造相关技术改造”专项基金,只要开展本市企业自动化生产线与生产系统改造、机器人应用、购买智能制造相关设备(生产线)扩大生产、提高自动化水平等均可申请专项补贴。建议如临港已设立规模为5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引导基金支持智能制造功能平台建设。此外,还可通过智能制造技改、研发费用所得税双倍抵扣等方式在税收上支持。

  4、夯实产业人才支撑。(1)建设高层次、高技能的人才梯队和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2)鼓励本市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科技、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形成上海市发展高端制造业的人才高地;(3)加大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支持力度,为符合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提供激励保障机制,构建宜商创业发展环境;(4)明确制造业高端人才标准,在住房、社保等方面对产业急需人才予以扶持;(5)打造开放的国际人才市场平台,加大优秀人才海外培训力度,在全球范围吸引高端人才集聚。

版权所有:28365365体育在线备用 技术支持:东方网
ICP:沪B2-20050088-53(建议您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整为1024*768浏览本网站)